中国是个含蓄表达浪漫的国度,中国人对爱情的理解也是有着独特的见解,那你知道中国的情人节是什么时候吗?近些年最广泛的说法是七夕节,但是在古代其实情人节更多的是指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以下是小编为各位小伙伴们带来的中国的情人节是元宵节还是七夕解析,喜欢可以关注下哦。
【中国的情人节是什么时候】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七夕节是什么生肖 七夕节代表的动物>>>>
元宵灯节期间,未婚男女可以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同时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在唐代古诗中,就有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元夕》,几乎成了千古绝唱。特别是那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柔情密意溢于言表。
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姐诞、乞巧节等,是女子的专有节日。“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远古时代,人们通过星象观测给予织女星无限想象。七姐便是以织女星为原型,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古代女子便在农历七月七日夜向七姐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故称为“乞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
后来由于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七夕节以情人节的含义。人们把牛郎织女的艰难爱情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作为向往、歌颂的榜样,并在七夕祈祷爱情美满、家庭幸福,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以及夫妻双方恪守对爱的承诺。
如今,七夕节被现代人赋予了更多内涵。商家推出的各种活动吸引了年轻人,消费成为节日主调。七夕作为传统文化,在浓郁的商业氛围之中,以及繁多洋节冲击之下,顽强生存并适应时代。七夕变成了人们观念中的“中国情人节”,玫瑰和巧克力渐渐成为七夕节的新符号。
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诗经 郑风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这首经典的爱情诗说的就是上巳节时青年男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三月三比起西方的情人节还要早上一千多年。
唐代时,上巳节已成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日之一,这天人们除了祓禊外,还有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将上巳节的男女自由恋爱的绮丽风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销,最终声匿迹微。如今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已荡然无存。如今,上巳节在不少地区尚有余韵可寻,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成为壮族的情人节。
【中国的情人节是元宵节还是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并不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反而,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夕”,倒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
中国古人在上古时期,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
在初秋的星空,有三颗星星格外亮眼,分别是织女星、牵牛星和天津四,其中牵牛星和织女星,隔银河相望,旁边还有两个小星星,像一双儿女,于是古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其实中国的情人节并不是七夕,而是元宵节。因为爱情象征团圆,七夕这天是初七,是月半。
七夕节作为情人节出现在大众眼中,不过是近十几年商家和媒体的炒作。
七夕原本是中国的乞巧节,这一天晚上,女孩子们要向纺织女神织女祈求获得灵巧,除了制作大家知道七巧板,还要用蔬菜汁的彩色和面制作一种面食叫花馍,做成动物、植物、或者人物的形象给孩子吃或者玩儿。七夕刚好是收获的季节,这种花馍,代表的是一年耕种收获的喜悦,是勤劳与灵巧的完美结合,更是家庭美满的象征。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七夕,虽然已经被称为情人相会,爱情美满的节日,但能以爱情的名义传承,也是不负古人仰望星空后的美好想象。
元宵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南方通常吃汤圆),除此之外,还有赏花灯、逛夜市等也是元宵节重要的习俗活动之一。
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双方谈恋爱,并不像今天的年轻人一样,拥有诸多的便利条件和开放的环境,可以随意打个电话,相约出来吃个饭、看个电影都可以。在古代,男女见面的机会比较少,而赏花灯则就成难得的好时机。
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元宵节都曾被赋予爱情题材作为描写,比如《生查子·元夕》说:“七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里说的就是男女借着赏灯偷偷去约会的场景。
又如那句被当下的很多人拿来吐槽取乐的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所谓的“七夕节”是古代情人节,真的是史上最大的误读,事实上历史上的七夕真的跟情人节没半毛钱关系……反而是元宵节才是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