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其人】
一个国家能够长盛不衰,仅在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一种责任感。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到了明末清初,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希望汉室能够兴复,为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命运担忧。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1614年,清王朝建立,这时顾炎武2岁,注定要当一个明代的遗民。顾炎武原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被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所以也叫做顾亭林。
顾炎武出生于江苏,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的斗争,失败后转而致力于学术研究,总结明亡的教训。晚年开始研究古籍,考证经书的真假,并且研究古语的发音。顾炎武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顾炎武在学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反对朱熹、王陽明以下的宋明理学的空虚玄妙,顾炎武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说,君子要以文章救世,空谈和修饰辞藻有什么好处呢?这对于当时不愿意面对政治,只专心做学问以求自保的很多学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说顾炎武最大的影响不在于他是多么好的一个学问家,而在于他忧国忧民的意识,这是国学传统中的精髓。
【顾炎武故事】
万卷书与万里路
一次,顾炎武召集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书是用什么做的?”
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书当然是纸做的,还能用别的东西做吗?”
另一个学生读过一点历史,就说:“不对,古代有竹简做的书,有丝织品做的书,也有刻在石头上的书,所以书有很多种材料。”
顾炎武捋着胡须笑了,说:“你们说的话都对,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不止这些。你们看,老百姓种田有各种经验,这不是口头上的书吗?大自然的沧海桑田不断变化,沉积了一层又一层,这不是大地上的书吗?大海潮生潮落,运转不停,但是谁也没穷尽它蕴涵的奥秘,这不是海水上的书吗?”
学生们问道:“那么,该怎样读到这些书呢?”
顾炎武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本书。”
据说,顾炎武常常带着书本到处考察。有一回,他发现一条大道很宽阔、很平整,就向别人询问这条路是修于何时的。那人回答说:“老辈子说这是唐朝流传下来的。”后来,顾炎武就感叹道,他自己亲眼看见了唐朝遗留下来的大道,更能感受书上记载的唐朝盛世的辉煌了。
走遍天下
顾炎武曾经到山西考察,人们听说顾炎武来了,都纷纷前去迎接,想看看这位闻名天下的大学者的风采。
谁知列队欢迎的人来到路边,只看到两匹骡子,根本没有这位大学者的身影。旁边的山上,一个老农模样的人正往悬崖上爬,看样子,他不是这里的药农,就是采石的工人。
下面一个乡绅仰头大声问道:“喂!老头,可曾看到一位老先生从这里经过?”
那老头朝下面摆摆手,继续向上爬,到了山顶,他取出几本书,几张纸,勾画着什么,过了一会儿,才慢慢下来。人们远远看着这位奇怪的老头,等他走到骡子边,欢迎的人群中才有声音叫起来:“这正是顾先生!”
人们围住一身灰土的顾炎武,问道:“顾先生,你这是在做什么啊?”
顾炎武举起手里的书,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考察这里的地形,观察物产和人口,以便于日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我刚才看到这里形势险峻,就爬到悬崖上观察地形,发现原来的地图画错了好几处。”
顾炎武把全国各地的山川形势、物产税收、人口村落等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部著作,就是著名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一生游历求学,需要大量的开支,却从没因资金问题受过委屈,因为他非常注意积累财产,开垦土地。他在山东、山西、陕西都置办了地产。也因此,他没有变成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有空闲治学,有财力游历四方。历数几千年来的大学者,能把学问和实践都做得这样好的人,没有几个。
一个国家能够长盛不衰,仅在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一种责任感。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到了明末清初,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希望汉室能够兴复,为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命运担忧。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1614年,清王朝建立,这时顾炎武2岁,注定要当一个明代的遗民。顾炎武原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被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所以也叫做顾亭林。
顾炎武出生于江苏,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的斗争,失败后转而致力于学术研究,总结明亡的教训。晚年开始研究古籍,考证经书的真假,并且研究古语的发音。顾炎武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顾炎武在学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反对朱熹、王陽明以下的宋明理学的空虚玄妙,顾炎武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说,君子要以文章救世,空谈和修饰辞藻有什么好处呢?这对于当时不愿意面对政治,只专心做学问以求自保的很多学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说顾炎武最大的影响不在于他是多么好的一个学问家,而在于他忧国忧民的意识,这是国学传统中的精髓。
【顾炎武故事】
万卷书与万里路
一次,顾炎武召集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书是用什么做的?”
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书当然是纸做的,还能用别的东西做吗?”
另一个学生读过一点历史,就说:“不对,古代有竹简做的书,有丝织品做的书,也有刻在石头上的书,所以书有很多种材料。”
顾炎武捋着胡须笑了,说:“你们说的话都对,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不止这些。你们看,老百姓种田有各种经验,这不是口头上的书吗?大自然的沧海桑田不断变化,沉积了一层又一层,这不是大地上的书吗?大海潮生潮落,运转不停,但是谁也没穷尽它蕴涵的奥秘,这不是海水上的书吗?”
学生们问道:“那么,该怎样读到这些书呢?”
顾炎武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本书。”
据说,顾炎武常常带着书本到处考察。有一回,他发现一条大道很宽阔、很平整,就向别人询问这条路是修于何时的。那人回答说:“老辈子说这是唐朝流传下来的。”后来,顾炎武就感叹道,他自己亲眼看见了唐朝遗留下来的大道,更能感受书上记载的唐朝盛世的辉煌了。
走遍天下
顾炎武曾经到山西考察,人们听说顾炎武来了,都纷纷前去迎接,想看看这位闻名天下的大学者的风采。
谁知列队欢迎的人来到路边,只看到两匹骡子,根本没有这位大学者的身影。旁边的山上,一个老农模样的人正往悬崖上爬,看样子,他不是这里的药农,就是采石的工人。
下面一个乡绅仰头大声问道:“喂!老头,可曾看到一位老先生从这里经过?”
那老头朝下面摆摆手,继续向上爬,到了山顶,他取出几本书,几张纸,勾画着什么,过了一会儿,才慢慢下来。人们远远看着这位奇怪的老头,等他走到骡子边,欢迎的人群中才有声音叫起来:“这正是顾先生!”
人们围住一身灰土的顾炎武,问道:“顾先生,你这是在做什么啊?”
顾炎武举起手里的书,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考察这里的地形,观察物产和人口,以便于日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我刚才看到这里形势险峻,就爬到悬崖上观察地形,发现原来的地图画错了好几处。”
顾炎武把全国各地的山川形势、物产税收、人口村落等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部著作,就是著名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一生游历求学,需要大量的开支,却从没因资金问题受过委屈,因为他非常注意积累财产,开垦土地。他在山东、山西、陕西都置办了地产。也因此,他没有变成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有空闲治学,有财力游历四方。历数几千年来的大学者,能把学问和实践都做得这样好的人,没有几个。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