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其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不是一个大统一的国家,分为不同的小国,各自为政,有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还有其他很多小政权。大家互通书信往来,有时候因为利益而打仗,语言也不一样,风俗习惯各异。但是到了秦始皇时,中国成了大统一的国家,从此再也没有改变统一的观念。有人佩服拿破仑,但是拿破仑没能统一欧洲,而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的全称是秦王朝的始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就是因为他结束了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秦始皇本姓嬴氏,名政,是秦庄襄王之子,故乡在赵国的首都邯郸,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所以他又称为赵氏。
十三岁时,秦王政即位,但因年幼,当时的朝政由太后和大臣吕不韦掌管。等他二十二岁时,才行成人加冕礼,这已经算是很晚的成人礼了。不过二十多岁的秦王正式登基之后,“亲理朝政”,重用李斯、尉缭,广泛地招纳人才,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中国。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定都咸陽。秦王政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于是称为“皇帝”。
【秦始皇功绩】
书同文
春秋战国时期,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学存在着差异。这种状况导致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困难,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也难以有效推行。
秦朝一统之后,秦始皇下令命李斯等人着手文字统一的工作。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的优点,创造出一种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这种字的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其他异体字这时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后期还产生了隶书。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的一次总结,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度同制
战国时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也对货币、度量的标准作了统一的规定,这样,经济上的交换和土地的丈量就更加方便了,也促进了各区域之间的物品贸易和交流。
车同轨
战国时各国车辆形制不一,有的两轮的距离宽,有的又很窄。这样不便于车马的任意往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这样一车可通行全国任何一条“国道”了。同时,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这样也加强了他对地区的了解和全国的往来。
行同伦
行同伦就是让全国的人民在风俗上相接近,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秦始皇二十八年,他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号称“礼仪之邦”的齐国故地,始皇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思是说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奢靡之风,大加鞭笞,以此来批评当地不好的风俗习俗。
【秦始皇的是非】
长城
六国被灭之后,秦就开始北筑长城作为国防,每年要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战争刚结束,男女辛苦劳动都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从事非生产性的劳动,必然带来饿殍遍野,死亡人数无法统计。这不仅让良民变成了乱民,也让家庭破裂了,从而有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传说。
今天,长城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常言道“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凝结了秦朝人民的血和汗,被世代的文人墨客赞颂与凭吊。
焚书坑儒
为了统一国民的思想,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两个方士私自逃跑且诽谤皇帝,在首都咸陽将460余名方士活埋,史记上称“坑术士”。“坑儒”是后代的一种不严密说法,并没有坑杀大量的儒生。
不过他的这种做法,不仅让大量的文献典籍失传,也让学术发展中多了一层恐怖的色彩。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不是一个大统一的国家,分为不同的小国,各自为政,有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还有其他很多小政权。大家互通书信往来,有时候因为利益而打仗,语言也不一样,风俗习惯各异。但是到了秦始皇时,中国成了大统一的国家,从此再也没有改变统一的观念。有人佩服拿破仑,但是拿破仑没能统一欧洲,而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的全称是秦王朝的始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就是因为他结束了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秦始皇本姓嬴氏,名政,是秦庄襄王之子,故乡在赵国的首都邯郸,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所以他又称为赵氏。
十三岁时,秦王政即位,但因年幼,当时的朝政由太后和大臣吕不韦掌管。等他二十二岁时,才行成人加冕礼,这已经算是很晚的成人礼了。不过二十多岁的秦王正式登基之后,“亲理朝政”,重用李斯、尉缭,广泛地招纳人才,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中国。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定都咸陽。秦王政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于是称为“皇帝”。
【秦始皇功绩】
书同文
春秋战国时期,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学存在着差异。这种状况导致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困难,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也难以有效推行。
秦朝一统之后,秦始皇下令命李斯等人着手文字统一的工作。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的优点,创造出一种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这种字的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其他异体字这时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后期还产生了隶书。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的一次总结,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度同制
战国时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也对货币、度量的标准作了统一的规定,这样,经济上的交换和土地的丈量就更加方便了,也促进了各区域之间的物品贸易和交流。
车同轨
战国时各国车辆形制不一,有的两轮的距离宽,有的又很窄。这样不便于车马的任意往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这样一车可通行全国任何一条“国道”了。同时,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这样也加强了他对地区的了解和全国的往来。
行同伦
行同伦就是让全国的人民在风俗上相接近,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秦始皇二十八年,他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号称“礼仪之邦”的齐国故地,始皇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思是说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奢靡之风,大加鞭笞,以此来批评当地不好的风俗习俗。
【秦始皇的是非】
长城
六国被灭之后,秦就开始北筑长城作为国防,每年要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战争刚结束,男女辛苦劳动都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从事非生产性的劳动,必然带来饿殍遍野,死亡人数无法统计。这不仅让良民变成了乱民,也让家庭破裂了,从而有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传说。
今天,长城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常言道“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凝结了秦朝人民的血和汗,被世代的文人墨客赞颂与凭吊。
焚书坑儒
为了统一国民的思想,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两个方士私自逃跑且诽谤皇帝,在首都咸陽将460余名方士活埋,史记上称“坑术士”。“坑儒”是后代的一种不严密说法,并没有坑杀大量的儒生。
不过他的这种做法,不仅让大量的文献典籍失传,也让学术发展中多了一层恐怖的色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