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代表着冬天的开始,而随着今年11月的到来,立冬也将到来,那么2024年立冬是哪一天?在2024年里立冬对应的时间是2024年11月7日,星期四,即农历十月初七这一天,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立冬的10大节气习俗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二十四节气更多知识,等你了解!
【2024年立冬是哪一天】
2024年立冬节气时间:11月7日06点19分49秒,星期四,农历十月初七。
立冬涵义
立,建始也;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是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气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时水已经能够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人们享受丰收、休养生息,而部分地区保留了祭祖、饮宴等习俗。
立冬的寓意和象征
立冬的寓意和象征是:表示冬季开始。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立冬是中华民族24节气之一,古代四立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曾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不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
立冬的气候特征
立冬时节,太阳黄经达到225°,日照时间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尽管如此,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初冬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在南方地区,立冬后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 。
立冬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湖南为官,在他辞官归乡的时候,看到南阳的百姓们饥寒交迫,甚至都冻伤了两只耳朵。
此时正是冬季,伤寒流行,许多百姓衣不蔽体的,张仲景于心不忍,就地搭建了一个医棚,收治这些穷人。他用一些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一起熬制,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煮熟后分给穷人吃,吃完后,大家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立冬和冬至,人们都会把面皮捏成耳朵形状,包上馅煮汤吃,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立冬吃饺子的传统了。
【立冬的10大节气习俗】
1、养冬
俗话说“秋收冬藏”,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精力的最佳时机。在浙江等地区将立冬称为“养冬”,要吃各种营养品进补,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适应气候季节性的变化。
2、吃甘蔗、炒香饭
在汕头地区,在立冬日,还少不了吃甘蔗,潮汕有句民间谚语说:“立冬食蔗不会齿痛”,意思是说在这天吃了甘蔗,可以保护牙齿,起到滋补的功效。除了甘蔗以外,岭南有些地方还有吃“炒香饭”的习俗,所谓炒香饭,就是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百姓喜爱。
3、吃饺子:补耳朵
在我们北方,有立冬吃饺子的节气习俗,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耳朵,所以吃饺子的寓意,就是补补耳朵,以免在寒冷的冬天冻伤。
4、吃咸肉菜饭
在江南的苏州地区,到了立冬,家家户户就要烧上几次咸肉菜饭尝鲜,大家对咸肉菜饭的热爱程度,仅次于端午节的粽子。咸肉菜饭,是用正宗的霜打厚德苏州大青菜以及肥瘦兼有的咸肉,还有苏州的白米精制而成,风味独特,令人胃口大开,欲罢不能。
5、腌菜
到了立冬,是制作腌菜的最佳时期,因为冬天的蔬菜比较少,所以民间都习惯把菜腌起来,以备整天冬天食用。在我们北方,冬天最常腌的菜,就是白萝卜,再就是韭菜花,小时候经常吃。
6、吃糕
各地的习俗不太一样,在陕北、山西一带,特别盛行在立冬节气里吃糕。在山西有句俗语:“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意思是说糕这种东西,吃了特别管事,特别耐饿,因为这种食物方便储藏,所以成为农村冬季必不可少的食物。
7、祭祖
到了立冬,秋收的粮食已经入库,开始进入农闲时期。在辽宁本溪地区,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有烧香祭祖的节气习俗。祭祖典礼完了以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各路宗亲。大家开怀畅饮,互诉亲情。
8、吃倭瓜
在天津一带,历来有在立冬节气吃倭瓜饺子的习俗。倭瓜就是南瓜,也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在北方经常看到的一种蔬菜,本身性味甘温,有健脾消食、洗涤肠胃的功效。
9、扫疥
疥疮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而引起的一种皮肤病,传播迅速,传染性很强。在上海,人们在立冬时有“扫疥”的习惯。在这一天,上海人往往洗药草香汤浴,希望一举把身上的寄生虫全部杀死,整个冬天不得疥疮。
10、迎冬
在古代立冬的时候,皇帝有出郊迎冬的仪式。迎冬前皇帝就开始沐浴斋戒,在立冬当天,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皇帝会大加赏赐,抚恤孤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