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这个节气里不仅天气转暖,还会春雷始鸣,那么如果在惊蛰前打雷有什么说法?在民间惊蛰前打雷是不好的说法,预兆这一年是凶年,收成不好,人们会缺少粮食吃,那么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惊蛰是什么节气在哪个季节的解析,感兴趣就关注下吧。
【惊蛰前打雷有什么说法】
说法一:“未蛰先雷,人吃狗食。”
这句话是说如果在惊蛰日之前听到雷声,那么就预兆这一年是凶年,收成不好,人们缺少粮食吃,甚至要被迫和狗争粮。
说法二:“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意思是如果在惊蛰节气前就发生打雷的现象,表示可能会出现雨水连绵的异常天气,而且容易发生灾害,这样不但延迟了春播的最好时机,而且今年的农作物也会因异常的天气而歉收,百姓的生活将比较艰苦。
说法三:“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这是在高山地区所流传的一句农谚,其意思是说在惊蛰节气前就提前打雷下雨了,那对于高山地区的农民来说是好事情。因为山区的农田地势高一些,而这样的地势也是有优势的,那就是利于其储水和排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
有些地区忌讳惊蛰日前听到雷声,并总结出"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认为惊蛰前后打雷,这一年注定是一个灾荒年。
惊蛰之前打雷就是灾年吗?
民间认为,惊蛰日及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主年景好,风调雨顾,五谷丰登,但忌讳在惊蛰日之前响雷。江苏一带有民谣云:“未蛰先蛰,人吃狗食。”也就是说如果在惊蛰日之前听到雷声,那么就预兆这年是凶年,收成不好,人们缺少粮食吃。
其实这种说法是要结合当地气候的,很多地区在惊蛰前打雷是由于气候的变化,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也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通常要到清明才有雷声。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有很大的差异,南方和北方在惊蛰日这一天就表现不同."惊蛰始雷"这种说法很适合长江流域,而北方的初雷日一般要到4月下旬,因此惊蛰前打雷也是自然现象。
【惊蛰是什么节气在哪个季节】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又叫“启蛰”。到了惊蛰节气,天气转暖,天空开始响起春雷,而蛰伏了整个冬季的动物都开始苏醒过来,恢复正常活动。“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节气的公历时间是固定的,在每年公历的3月5-6日交节。但农历时间不是固定的,因为农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的周期活动来算的,公历则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周期活动,所以每年农历日期和公历日期并不是对应一样的,因此每年惊蛰的农历日期都不固定,但一般都集中在农历的正月或二月。
惊蛰时天气虽转暖,但寒气尚余,所以饮食中宜多吃温性食物,壮阳御寒,如韭菜、洋葱、大蒜、魔芋、芫荽、生姜、大葱等。这些食物性味甘辛,既能祛风散寒,又能抑制春季病菌的生长。此外,惊蛰时,还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多性温味甘可以健脾,比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龙眼、核桃、栗子等。
惊蛰的内涵和寓意
惊蛰代表的寓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等到惊蛰时节,气温会快速回升,农民往往在这个时节开始春耕,同时这也是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重新开始复苏的时刻。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惊蛰节气的习俗
1、祭白虎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惊蛰吃梨
"惊蛰吃梨"是民间流行的习俗,因为“梨”与“离”谐音,有远离的意思。惊蛰又是昆虫苏醒的时候,农民在这天吃梨据说可以让虫害远离庄稼。
3、打小人
在民间有惊蛰当日,打小人、去晦气的习俗。惊蛰万物萌苏,天地雷动,人们祈求美好的生活,憧憬幸福的未来,“打小人”习俗正是如此。惊蛰“打小人”习俗,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4、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