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就是惊醒藏着的动物,蛰的意思是藏,那么惊蛰是哪天呢?到了惊蛰,已经开始有春雷响动,小动物们也开始结束冬眠,纷纷出动了,在这个节气天气开始回暖,而且回暖速度较快,可以明显感受到春天的快速到来,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惊蛰节气的含义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惊蛰是哪天】
惊蛰于公历3月05-06日交节。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柄指向法,斗指丁为惊蛰;定气法,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于公历3月05-06日交节。“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一年十二个月,每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
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从地下面冒出为卯,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机,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节气别称
据说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据说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节气的含义】
惊蛰的含义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时节,各种蛰虫有感因此开始活动,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该种的农作物都可以开始种了。惊蛰后气温回升较快,长江中下游以南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
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除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至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据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
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节气风俗
1、打小人驱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2、祭雷神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3、祭白虎化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祭白虎的方法: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