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节也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有些地区也称为小年,冬至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首先冬至是一个节气,意味着寒冷的降温将要到来,也是北半球白昼的减少的预兆,从民俗文化来说,这也是中国人祭祖祭天的节日,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冬至的真正含义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二十四节气更多知识,等你了解!
【冬至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冬至之前虽然会降温,但并不会很冷,冬至过后,真正的寒冬来临,各地气温骤降,降雪量也会逐渐增长。冬至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哪个方向 关于冬至的知识>>>>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冬至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 。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冬至三候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气候特点:暴雪、低温
冬至日的时候,白天日照时长一年中最短,可想大地能吸收和释放的热量是极少了,这热量供源少了,整体温度和体感就下降了。冬至之后虽然日照时长会慢慢加长,但速度着实缓慢,这热量远远没法足够供给保暖。本来没有足够的热源供给就已经感到寒冷了,再加上西伯利亚冷空气的不断侵袭,两种条件下,这温度不低都难,在持续的低温下,较强的降雪天气便出现了。
从冬至的气温方面来看,北方西北较高的地方冬至时气温普遍在零度以下了,东北地区冬至的时候平均气温应该在零下7度左右;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地区平均气温也在零度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在7度左右,个别高海拔地区气温会普遍偏低,地河谷的地方气温会偏高,其中川西南地河谷的冬至时期气温在10度以上;和地河谷地区气温同样温暖的还有华南地区的“无冬区”,尤其是海南地区,冬季最低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而且即便出现十几度的气温,也维持不到三天,很快便又会升温回暖。
【冬至的真正含义】
在中国文化中,冬至,满含期盼,又极具意蕴。这一天,随着太阳的位置最靠南边,白昼变得最短,夜晚变得最长。跟着自然的节律,感知时光脚步。一年快要走到终点,终于有时间暂时卸下疲惫,奔赴团圆。
冬至是每年公历的12月21-23日,冬至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这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白昼时间逐渐变长,黑夜时间逐渐变短。
冬至节,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各异,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节日有历史,乏记载。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著作上鲜有记载。
据现存著作记述,周人(陕西一带)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为岁首。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岁首与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日期在同阴历十一月,因此有说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动。
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大如年。”(《清嘉录》)。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间崇尚冬至进补。
冬至的起源与发展
在古代,冬节曾是一个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记载,又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元旦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才有的。汉代甚至在冬至前后,从皇帝到百官都停止办公,全部休假来庆贺这个日子呢!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冬至这天,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则要向父母长辈祭拜,现在人们依旧遵循着祖辈们留下来的传统,在冬至这天祭拜祖先,祈求来年平平安安,还有吃饺子,吃羊肉等习俗。
"冬至" 又称为"至节",因为它是"阴极之至"、是"阳气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又由于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 "冬节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年节相差无几。另外,冬至又有如"亚岁"、"如正(新正)、""履长节"等的称呼,民间则多称为"冬节"。又由于富人都过着丰厚的冬至,而穷人则只能贫苦的过夜,于是又有"有者冬至夜,无者过一夜"、"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的俗谚。
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在现代科学的意义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