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茶文化中,对器的选用十分讲究。茶具也称茶器,最初都称为茶具。如王褒《僮约》中的“烹茶尽具”,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用。到晋代以后则称茶器。到唐代,陆羽《茶经》中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水泡茶的器具称茶器,以区别其用途。宋代又合二为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
一般来说,狭义的茶具,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广义来说,是指与饮茶有关的所有器具。
古代茶具依其用途不同主要可分为八类:
一是生火用具,如风炉、灰承、笤、碳挝、火筴等;
二是煮茶用具,如鍑和交床等;
三是烤、碾、量茶具,如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等;
四是水具,如水方、瓢、竹夹、熟盂等;
五是盐具,如鹾簋和揭等;六是饮茶用具,如碗和札等;
七是清洁用具,如涤方、滓方和巾等;
八是藏陈用具,如畚、列具、都篮等。根据质地的不同又有陶土、瓷器、玻璃、漆器、金属、竹木茶具等。
陶土茶具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由硬陶发展成釉陶,直到晋朝才较多采用瓷茶具,唐朝时瓷壶[也叫注子]、瓷碗、白瓷为主要的茶具,宋代时黑瓷、青瓷、白瓷等较为流行,茶具的制形方面出现了茶盏[茶盅]、茶壶也有常见的莲花瓣形发展成瓜棱形,元朝时景德镇青花瓷最为鼎盛,闻名于世,明朝时宜兴的紫砂陶土茶具又与瓷器争齐斗艳,名噪于世,此时的景德镇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烧了“斗彩”、“五彩”、“填彩”等驰名中外。到清朝时,陶瓷茶具的生产达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形成了以瓷器和玻璃器为主的局面,朝庭内外多以瓷器为佳品。
展开全文